6月4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武汉科技报社 科学传播产业建设论坛暨科学传播产业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武汉科技报举行。
湖北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马忠星,武汉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张若光,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罗贻文,华中师范大学媒介伦理与媒介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勇军,武汉科技报社长、总编辑陈海涛等参加活动。
张若光致欢迎词表示,本次活动重点聚焦在“科学传播产业”,探讨如何在“科学传播+产业”命题上做好文章,一方面要“以一流的传播技术,打造一流的科学内容”,另一方要“以一流产品业态,构建一流的企业活力”,希望各位专家能为科学传播产业研究院发展献智献策。
“目前,公众不仅是科学信息接受者,更是参与者、生产者,人人都可参与科学传播事业,其产业潜力与资源是巨大的。”张勇军作为科学传播产业研究院院长,介绍研究院成立相关情况。他说研究会主要任务是围绕科学传播产业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立足科学传播,突出产业化发展特色。
陈海涛是成立科学传播产业研究院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担任科学传播产业研究院联席院长,会上,他分享了自己数十年新闻传播从业经验,并表示传统意义上新闻传播理论建设很齐备,但缺少实践,研究会希望能以科学传播为切入口,深入研究科学传播产业,并形成一套建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真正把传播产业做起来。
活动邀请了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程明,《湖北大学学报》副主编、教授熊显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传播学系副教授、出版研究所所长陈少华,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孙志鹏等专家出席。大家就如何促进科学传播产业发展进行交流发言。
罗贻文说,成立科学传播产业研究院意味着新闻传播的业界与学界强强联手,展开深度合作,希望能进一步协同创新,在科学传播产业研究、培训、推广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果。
马忠星对科学传播产业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表示,科学传播产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此次研讨会是推动科学传播产业建设与研究的一次有益探索。
最后,张勇军、陈海涛为“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武汉科技报社 科学传播产业研究院”揭牌,参会嘉宾共同见证。
现场聚焦
会上,湖北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马忠星对科学传播产业研究院提出六点希望:
一是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建立科技资源科普转化中心,开发原创科普产品,形成原创科普知识库和生产基地;
二是推动科普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探索特色产业+科普的发展模式,建立融合发展机制;
三是推动科普与文化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设施,与科普嫁接,使科学传播与文化传播相得益彰;
四是推动科普产业做强做大,大力发展科普作品创作、科技展品开发、科普传播平台运营等产业,形成产业链,增强湖北科普产业竞争力;
五是创新科学传播方式,扩大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5G技术,建立科学传播云平台,让科普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六是开展扶持科普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包括资金、税收、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相关政策,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提升科普实效,促进科普产业发展。
专家为武汉科学传播
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罗贻文说,科学传播既有公益性,也具有产业性;就像新闻传播一样,同时具有社会性和市场性的双重属性。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对科学传播公益性与产业性的研究,进入系统化、机构化的深入研究阶段,在全国新闻传播领域具有开创性。
程明说,科学传播正逐渐在传播学领域形成研究特色,包括健康传播、气候传播、应急科普等,研究院将科学研究与教育、产业相结合,值得大力推进。对此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科学传播要有研究内涵,要形成研究特色,形成科学传播的相关研究理论,二科学传播产业方面的研究要具有研究价值,能引领行业产业发展,三要加强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与未来科学传播行业发展紧密结合,为产业输送专业人才。
陈少华表示,研究会让武汉科学传播产业在研究和实践层面拥有了试验田,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探索。他说,武汉是有名的科技之城,高教之城,希望研究会能在帮助市民学科学、用科学的同时,吸纳更多力量参与进来,加大研究力度,形成群羊效应,更好地传播科学,让武汉成为新的科技传播之城。
熊显长说,合作才是共赢之道,对于学界与业界来说也是如此,让学界大咖与业界精英同频共振,整合资源,共谋科学传播产业未来。他表示,研究会要扩大半径,一是加强与政府及相应科研机构的联动,二是让研究沉到科技企业中去,与企业产生良好互动。他还说,研究会要牢牢把握报道方向,形成优质品牌,讲好科学故事。
孙志鹏说,科学传播产业是跨行业、跨学科、跨媒介的研究,科学传播是包含科技、经济等各大社会领域的话题,它既要推动科学技术普及,把科学实验室里的技术应用到公众生活中,又要能够传播科学观念,提高人民群众科学素养,推动社会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