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烁璇,女,汉族,广东揭阳人,共青团员,系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20级本科生。2021-2022学年平均学分绩90.3043,综合学分绩92.6043,专业排名第1。2022年5月至今任新闻传播学院团委学生会执行主席,曾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三等奖、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省级三等奖、湖北省大学生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实践技能竞赛二等奖、中西部外语翻译赛武汉赛区三等奖等多项奖项,累计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师课题1项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
“脚踏实地 探寻自我”
“为什么选择学新闻?”这是萦绕在每一个新闻学子心头的最本质的问题。
有人因为一本《看见》,萌发了最纯粹而炽热的新闻理想,有人在阅尽现实不公后变得愤世嫉俗,渴求着一个“让不知者知情、让无声者发声、让异见者表达、让争论者自由”的时代的到来。
但对于大一的邝烁璇来说,来到新传专业,仅仅是高考第一志愿落空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每一天,我都被推搡着向前,身后是洪水猛兽,我不得不拼命跑。每一天,我都不可避免地陷入怀疑——我的大学该是这样的吗?我的人生该是这样的吗?”面临着对专业所学和未来规划的迷茫,邝烁璇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段话。
在大一和大二的交汇点,她选择了停一停,搭上了返程的高铁,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在浏览了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实习生招聘文后,她投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份简历。因为缺少相关工作经历,在简历初筛阶段,她就被早早地淘汰了。但执拗的她写下了一篇千字的“自荐信”,向HR争取了一个面试的机会,终于在完成了第一期的考核作业后,收到了对方的实习生签约合同。
“我记得收到第一套工作样书的时候紧张到吃饭都在翻看,第一次写软文时常常为标题而抓耳挠腮,刚开始在自媒体平台发布文章时总还频频踩雷、涉及敏感字眼。”谈及这段实习,邝烁璇说道。
但也是在这段实习中,她得以沉下心,去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无论是“阅读一小时”“书店燃灯计划”等活动策划,亦或只是构思一本书的推送,一个标题、一个配图、一句文案,她始终将出版社“为了人和书的相遇”的初心谨记于心。三个月内,她运营了官微和5大自媒体平台账号,实现所在部门阅读量从0至4位数的飞跃,并晋升新媒体主编。
在出版社实习结束后,她又前往南方日报担任实习记者。此时的她并不知道,这段经历将对自己未来的大学规划和人生目标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两个月内,她走访了疫情封控区,采访一线抗疫的党员先锋,也电访了西藏嘎拉村第一书记和东莞援藏干部,报道脱贫攻坚成果,在南方日报接触到的“南方+”直播、名记者工程、H5新闻产品,都让她看到了专业的新闻人为了优质的内容产出而付出的心血。变的只是渠道、是形式,不变的是内容,是初心。对于邝烁璇而言,它不再仅仅是一份报纸,或是传统意义上的“纸媒”,而是一个在媒介融合背景之下仍迸发生机并具有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平台,一个足以让她对新闻业改观的平台。
“我曾问我的记者老师,为什么选择新闻?她回答我说:‘我对人本身很好奇。’探知,是人的本能,去聆听、去发现、去思索,在他人的叙述中了解另一个故事、感知另一段人生,这大概是每一位记者所渴求的。”
每一次与采访对象的交谈,都让她看到了那些鲜活的人背后的丰富的故事;每一次看到报纸角落里自己的署名,她都会收获满满的自我价值感;每一次接到新的采访任务,她都迫切地想要挑战自我,去触碰能力的边界,寻找更广阔的提升空间。
“力行而后知之真。”在拨开了教科书上理想化的新闻主义的面纱后,她才真正了解到,真实的新闻行业是什么样的,真正的新闻又是什么样的。而那份在她心中逐渐生根发芽的赤诚理想,在未被摧折前,足以乘风破浪。
“问津学术 上下求索”
刚上大学的邝烁璇,就确立了以后要读研深造的念头。然而,这并非出自于学术热情,而仅仅是为了弥补高考时的遗憾。
但是,通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后,她深深地被那些隐藏在纷繁而复杂的传播现象背后微妙而深邃的理论所吸引,也十分仰慕名垂千史的大家们,无数的人、无数个甘坐冷板凳的日夜,才流传下一个经典理论、造就一部经典著作,让后人得以一窥世界的真容。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怀揣着对学术的渴求,从院内开设的研究生系列讲座,到线上学术讲座,再到教师的研究课题,她如饥似渴地寻求一切途径来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
在《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论丛》编辑部,她负责对投稿论文进行审核和校对,不断训练学术论文写作规范;作为华中师范大学青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中的一员,为完成每月的学生思想动态调研,她开始学着制作调研问卷、应用SPSS软件;在加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旋律电影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机制研究》后,她在寒假啃完了十几本专著,看完了二十部主旋律电影;为探究Youtube视频的国家形象塑造,她作为视频编码人员对油管网站的视频及评论进行定量统计,并对视频主题、叙事视角、视觉风格等指标进行编码;此外,她还作为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农村股份合作复杂情境下基层治理适应性变革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乡村振兴推进中的政社协同机制研究》、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匿名场域下大学生网络话语研究》等项目。
在邝烁璇看来,做学术并非一条风花雪月之路,亦非平坦宽阔的康庄大道。相反,常常是在悦纳百家之言后仍寻寻觅觅、懵懵懂懂,常常是走到了十字路口,却需要凭借自己的学识和积淀选择一条分岔路,常常是在学界大牛的思想盛宴中拾得了些残羹,却甘愿渺小自我,只因深知许多的傲慢实则来源于无知。
“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的话,让她在每一个晨露未晞之时便起身的清早,和每一个万籁俱寂时仍苦读的夜晚,都能在心中泛起一丝敬意和甘甜。
“厚积薄发 突破壁垒”
为了不断打破专业学习壁垒,邝烁璇会在课业之余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大二学年,她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在经过两个星期的头脑风暴后,她和团队成员创造性地将古诗词和自然科学相融合,设计出新式微课。从构思选题,到IP形象设计,到学着写脚本、搭台词、画分镜头,再到最终的视频剪辑,每一环对她来说,都是一次锤炼与挑战。
在暑假期间,她带领团队参加了中国数据新闻大赛。短短一周内,采访了自闭症儿童家庭、人工智能教育学部专家、特殊教育专业学者等多方主体,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的应用。为了保证数据的权威来源和实现最终的可视化,她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python和网页设计。
“专业分流选择网新时,我就知道自己未来需要学习很多技能。但其实,也无非是按几个按钮、输几个指令。真正难的是如何实现科技与人文的结合,如何葆有人的思想、实现人文主义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观照,这也是我在两个作品中最想传达的东西。”
作为一名新闻人,邝烁璇始终坚持用脚去丈量,用笔去书写。一路走,一路成长,一路审问慎思。
“过去一年,我听完了20多场学术讲座、参加了10余项比赛、5项科研项目、3段学生工作、2段校外实习,但我只做了1件事,那就是,寻找大学的真正意义。”
古人求立功立德立言,今人也不甘碌碌无为一生平庸。但在她看来,每一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可复刻。内卷化的时代,须守得一隅净土、葆有初心,不因光鲜亮丽的奖状证书而沾沾自喜,也不因成绩排名的数字符号而惶惶不可终日。
“不畏巉岩,便可青天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