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乐动网页版 - 正文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陡峭的崖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六点刚过,魏映祥便一头扎进西山公园里的烈士墓园,一边哼着这首苏联小曲,一边摆弄起花卉盆景。浇水、除草、修枝、松土……自从守墓工作退休后,魏映祥每天都忙活在这一亩三分地里。是工作,也是娱乐。轻松的曲调回荡在这小小的天地里,缓缓诉说着一段奇异却深厚的情谊。

魏映祥为库里申科献花

  要永远记得这份恩情

  母亲谭忠慧常常给魏映祥讲一个外国人——库里申科的英雄故事。

  “这个大英雄现在在哪儿呢?他在我们身边吗?”那时年仅六岁的魏映祥忍不住问道。

  母亲指了指烈士墓园前矗立的铜像,告诉魏映祥,“这就是我们的大英雄”。

  阳光穿过树间的缝隙,缓缓倾洒在库里申科的铜像上。年幼的魏映祥抬头,想努力看清这位大英雄的面容,却在转头的一瞬,将母亲仰头凝望铜像的坚定神情刻入心底。

  自魏映祥六岁起,母亲就守护着库里申科烈士墓园。无论烈日炙烤还是风雨交加,日日不断。魏映祥跟着母亲走进西山公园,踏入这座被绿树环抱的烈士墓园。母亲每日都会擦拭铜像和墓碑,清扫烈士陵园的垃圾和落叶,修整园内的每一株花木。

  时而空闲下来,母亲便教魏映祥唱那首《喀秋莎》,悠扬的歌声轻轻回荡在墓园里,就这样,母亲一面照顾着库里申科长眠的墓园,一面陪伴着魏映祥成长,这一过就是十九年。

  直到魏映祥二十五岁,他仍然好奇:母亲和库里申科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她总把这个与自家无亲无故的人挂在嘴边?她又是怎样做到十九年如一日,坚持每天都重复如此枯燥无味的工作的?为了解开疑惑,魏映祥特意查阅了相关资料,并与母亲郑重谈及了此事。

  这时,魏映祥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缘由。据万州县志记载,库里申科受苏联政府派遣,率机前往中国援助抗日。在一次作战任务中,他的战机受损,返航失控。为避免破坏居民区,库里申科将飞机迫降万州流域江心,自己却无力逃生,最终牺牲。万州政府组织当地居民,经数日才打捞起库里申科的遗体和飞机残骸。

  “喀秋莎”——这是人们对这些空中援华的苏联战鹰的统一敬称。库里申科的遗体原先是被简单葬在太白山脚下的一片农田深处,后几经辗转,这位“喀秋莎”在1958年春被迁到环境更好的万州西山公园内。

  人们还为其修筑铜像和汉白玉纪念碑,使之安详永眠,供后世瞻仰,谭忠慧就是当年的守墓人之一。库里申科的妻子和女儿在这一年赶来此处为他扫墓,并嘱托谭忠慧替他们照看好库里申科。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到最后,谭忠慧是唯一一个坚持下来的守墓人。

  当年,谭忠慧的父亲亲历了打捞烈士遗体以及迁墓的行动,嘱咐女儿一定要认真照看烈士的安息之地。谭忠慧记住了父亲对她的告诫和库里申科亲人的托付,并将它传了下来,说给自己的儿子魏映祥听:“一个外国人,为了中国人的和平而牺牲,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份恩情,记住库里申科。”

  我一定把这个墓守护好

  西山钟楼遥远的钟声铛铛,库里申科烈士墓园已在西山公园静静躺了半个多世纪。

  人们常常能见到一位头发稀疏、皮肤黝黑、瘦高个头的男子穿梭其间,修枝剪叶、擦拭墓碑、清扫落叶、整理花束。他就是魏映祥,一个普通的三峡民兵,一位沉默的守墓者,从母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后,一守就是37年。

  他是墓园的园艺师,墓园在风风雨雨、裁裁剪剪里添了许多生气。园里鲜花盛放、翠柏成行、樟树环绕,微风拂过,便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碧涛。

  魏映祥大学时学习的是园林设计,后来成为高级园林工程师。1993年,凭借出色的园林绿化技术,他被外交部选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两年后,魏映祥完成工作任务回国。组织为他安排了办公清闲、待遇优厚的工作,但通通被他拒绝。

  “我们永远要记住这份恩情,永远记住库里申科”,这句话深深扎根在魏映祥的心里。他选择了返乡守墓,替家乡铭记这份恩,为母亲延续这份情。

  日常温吞少言的魏映祥照料墓园的一花一木时格外细致,一株小小的杂草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有一片叶子发黄就足以让他担心。继母亲种下一圈樟树后,魏映祥又在墓园中规划出柏树、草坪的栽种方案,为墓园增加了几分平和的生机。

  一天早上,魏映祥刚进园子,就瞧见三个年轻小伙子躺在草坪上。他疾步冲过去,呵斥他们赶紧起来。不见三个小伙动,魏映祥就怒而抄起扫帚,直接撵他们出去。仨小伙不服气,抓住扫帚想动手。魏映祥一声怒吼:“你们可以打倒我,但是必须把草扶起来!”

  “这是一位外国烈士,为了咱中国人献出了年轻生命,我们怎么能糟蹋他的安息处呢!”魏映祥的一席话,让小伙子们涨红了脸,边连声道歉边羞愧跑掉了。魏映祥只好将那一块焉掉的草重新栽过。

  魏映祥常常感觉自己就像库里申科烈士的兄弟。他大多时候一个人守着墓园,无聊时会抬起手轻拍墓碑,嘴里还念叨着,好像在和库里申科谈天;他时常就着石阶坐,靠着竹编扫帚睡着,一只鸟惊叫才猛地醒过来。渐渐生出的白发,足以见证他与库里申科的浓浓情谊。

魏映祥打扫库里申科的墓碑

  日子久了,魏映祥不由生出一个愿望:去库里申科烈士的家乡看一看,和他的亲人面对面地交流一次。幸运的是,在2010年9月17日这一天,在由央视电视台与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共同合作的跨国寻亲公益节目《等着我》中,魏映祥的愿望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他与库里申科烈士的后代有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透过电视,看着库里申科的孙子,魏映祥半躬着身,用有些蹩脚的普通话说:“您外公的陵墓我们保护得很好,请放心!我一定会长期把这个墓守护好!”屏幕上,英雄的后代似乎跨过了语言的障碍,眼角透露出点点泪光,像是一份无声却厚重的寄托。

彼时,谭忠慧受库里申科烈士妻子和女儿的委托,答应他们守护好这一方墓。此时,魏映祥接替母亲,尽一份自己的责任,把这个墓守护好。他们对得起库里申科,也对得起他的家人,更对得起千千万万个英勇无畏的“喀秋莎”。

魏映祥参加《等着我》节目

  我守的不是陵,而是梦

  三十多年在墓园里修啊、剪啊、擦啊,这些事情已经成为魏映祥生活的一部分,很普通,不伟大。

  起初他也动摇过,因为这份工作实在是太普通单调,而且容易招来他人的误解。身边的同龄人已经有了体面的岗位、优厚的待遇、美满的生活,魏映祥却还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晒雨淋,起早贪黑的生活。当别人问起他的工作时,魏映祥总是笑笑,有些不好意思却又憨厚回道:“守墓的。”脱口而出的这三个字,总是让对方大吃一惊。

  母亲劝解他道:“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那才叫本事。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不论别人怎么看,你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就大胆去做。”

  后来,魏映祥遇到了他现在的妻子。幸运的是,妻子非常支持他的工作。魏映祥的家一直在西山公园旁边,房子虽小,但两人都很默契地不提搬家换房,因为这样可以省下路途的时间,方便在园子里多干点儿活。即使如此,魏映祥也总是从一大早忙到中午,来不及赶回家吃饭,常常是妻子送饭到墓园来。

  守了大半辈子,虽想一直守下去,但无奈身体条件不允许。西山公园负责人向一红向记者介绍,魏映祥即将退休,他们打算从复转军人职工中选拔两人,接替魏老继续守护陵园。而魏映祥自己早已有了想法,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也能继续接任守好库里申科墓。

  2013年,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提到了魏映祥和魏映祥的母亲:“一对普通的中国母子已为库里申科守陵半个多世纪。”许多人报道他们母子守墓的感人事迹,而在魏映祥看来,自己只是像母亲一样,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只不过长年累月下来,这一件事就成了一辈子的事。

  谭忠慧去世的时候,仍然放不下这陵墓,拉着魏映祥的手,颤颤巍巍地嘱咐:“儿啊,要记得我们守这陵是为啥,我们世世代代都得对得起烈士啊……”魏映祥曾遇到一行扫墓的老人,他们平均年龄超过72岁,其中有参与烈士墓搬迁工作的,也有亲身从战场上幸存下来的退伍老兵。

  “我守的不是陵,是梦——和平、和谐的梦。”魏映祥说,这是母亲历经战争年代的渴望,也是许多参战老兵的心愿。

  人总会老去,但年轻一代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就像这花木,枯老的枝叶并非代表消逝,化作春泥,是为了下一代更好地成长与传承。

  尽管如今退休在家,魏映祥却改不了以往的习惯,一大早就准备往墓园去。他灵活不减当年,修枝、擦灰、扫尘,利利索索干得起劲儿。工作人员一看,好一顿苦口婆心地劝:“有年轻人来干,您就别操心了。”

  过了好几天,魏映祥才适应了退休的生活。但每到周末闲暇时,魏映祥还是忍不住到园子里瞧一瞧,围着转几圈儿,拍一拍库里申科的铜像。

  如今,他最期待的就是当地学校组织缅怀先烈活动。他希望看到一群群孩子来到库里申科烈士墓园,听他讲英雄的故事,把珍爱和平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里。魏映祥说:“我们要守护和平的梦,更要守护孩子们当下真真实实的和平环境。”

  库里申科将他们先进的飞行技术无私地传授给中国飞行员,帮助中国人渡过难关,争取和平的生活,而魏映祥和他的母亲,则用自己的双手,将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友谊细心珍藏,时时擦拭,希望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库里申科雕像及墓碑

上一篇: 党员在我家乡丨孙文龙:以生命赴使命,为革命赋深情

下一篇: 致敬“她”力量,向污名化「妇女节」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