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学校发布2020年校长奖评选公告,“校长奖”设立目的在于褒奖恪守华师校训,弘扬华师精神,感动华师的校内师生。全校每年奖励10名优秀学生,原则上本科生6名,研究生4名。每人奖励金额20000元。
自2016年设立“校长奖”以来我院有两名本科生获此殊荣,分别是2014级王鲁婧和2016级杨宇轲。经过前期采访和编辑,从今天开始将陆续推送我院既往校长奖获得者的相关事迹。
北航新主楼答辩教室里,她站在讲台上,自信流畅地向台下评委汇报《大学生网络社区表达及互动研究》这一项目的主要内容,并镇定地应对着评委们接下来的提问。
透过教室外的窗户,她对着两位指导老师和其他未能进场的团队成员点头微笑以示安慰。五分钟后,答辩完毕,她的2019年“挑战杯”之旅正式落下帷幕。
她是杨宇轲,新闻传播学院2016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现为南京大学新闻学专业研一学生。本科期间主持并参与省、校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篇,入选我校2016级“博雅计划”并担任学科部部长,“挑战杯”国赛二等奖、省赛特等奖、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专业第一……“学霸”标签伴随杨宇轲度过了整个大学生活。
然而她却道:“我没有那么耀眼和强大,我只是一直在追求,一直在成长。”这个自诩“普通”的女孩,以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人生态度,一点一点诠释着并不“普通”的人生。
风雨兼程的“挑战”路
杨宇轲与“挑战杯”的缘分,源于大一时与辅导员的例行谈话。在辅导员黄怡宁的启迪下,她对学术萌生了兴趣,并加入了黄老师所带领的“挑战杯”团队,开始接触“大学生网络匿名表达动机”的课题研究。
那是杨宇轲第一次接触到“挑战杯”。作为整个团队中年纪最小的成员,她负责一些琐碎而相对简单的任务,如发放问卷、整理数据、校正论文错别字等。
该项目最终获得了湖北省第十一届“挑战杯”一等奖,杨宇轲跟随团队参与并记录了颁奖仪式。学姐们领奖的身影不仅留在了她拍摄的照片中,更触动了她的内心。“两年后带领自己的团队参加挑战杯”的愿望开始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此后,杨宇轲留心观察生活并努力寻找选题。她关注到,年级与课程QQ群中讨论的话题会作为一种数字记忆被留存。也许互联网时代下的集体记忆与个人大学成长轨迹的关系会是个有趣的选题,她决定以此为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走学术道路并非易事,静心沉淀的过程尤为重要。杨宇轲清晰记得2019年寒假回家的前一夜,自己还在用校园网登陆学术网站疯狂下载论文。由于研究涉及部分社会学知识,她和另一位团队成员梁珈绮分工阅读专业书籍,用整整一寒假的时间弥补知识缺陷。
备赛期间,由于下载的文献太过于庞大,电脑一度“吃不消”,直至重装系统后才恢复正常使用。此外,凭借毅力和耐心,杨宇轲还将备赛期间借购的130多本书一一钻研。
新颖的选题视角、扎实的学术功底和默契的团队配合,使得杨宇轲的第二次“挑战杯”之旅收获了省赛特等奖的成绩。此后不久,该项目入围全国终审决赛。
与此同时,杨宇轲也实现了个人身份的转变。从配合工作、默默积累的参与者成长为组织工作、协调团队的领导者,在责任感油然而生的同时,她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向国赛进军的道路出人意料的坎坷。去北京参赛的“黑色一星期”里,团队遇到的困难不计其数:精心设计的展板因尺寸不合而无法直接放置展示,备选的纸质海报因墙面巨大而难以粘贴平整,巡展的动画播放没有声音,答辩的抽签顺序太靠后……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杨宇轲终究还是在答辩前夜绷不住眼泪,第一次哭了。
此前,在其他人眼中,杨宇轲一直是最坚强的。“学姐会尽量照顾每一位成员的情绪,帮大家减压,很多时候她都会选择一个人默默承受压力,总是给我们传递很多积极向上的情绪。”2018级团队成员郑雯斐回忆道。
使命感告诉杨宇轲:不能倒下!在最艰难的时刻,她会带团队成员逛逛街、喝喝奶茶,以此鼓舞士气、缓解成员们的备赛压力。
挑战杯省赛颁奖
“挑战杯”国赛二等奖,是杨宇轲团队收获的最大肯定,也创下了新闻传播学院自2013年建院以来在“挑战杯”赛事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总得有一个契机逼着你去学习,‘挑战杯’对我而言就是一个珍贵契机。”杨宇轲道。保持热爱、遨游学海是她探寻到的学业意义。如今,杨宇轲已经保研至南京大学,向学术的更高境界攀岩。
挑战杯国赛观摩团巡展
峰回路转的“校长奖”
2019年11月25日,华中师范大学行政楼一楼会议室里,2019年度“校长奖”奖学金答辩正井然有序地进行。杨宇轲一遍又一遍温习答辩资料,等待下一刻的上场。
终于轮到她上场了。精心准备的个人展示视频一播放,杨宇轲就发现了问题——视频的音画并不同步。她立即向负责设备的老师反馈,得到的回答却是:视频不予更换。
“我有点慌了。”答辩之前,杨宇轲曾预想过可能出现这一问题,于是在不同的电脑和手机上试播多次,答辩前一天也和负责校长奖答辩的工作人员检查过视频,结果都是播放顺利。
视频本是设想中的加分项,没成想,实际效果却大打折扣。声音已经放完,画面却仍在切换,鸦雀无声的现场满是尴尬,杨宇轲只能听到自己砰砰砰的心跳声。
但她转念一想,既然已经这样了,至少完整结束吧。心态调整后,杨宇轲在PPT展示与问答环节中表现沉稳,“发挥在预期之内”。
答辩结束后,杨宇轲走出行政楼门口。外面下起了雨,衣着单薄的她站在路边和辅导员老师黄怡宁打电话。“退一万步讲,如果不是个人表现而是播放设备出了问题导致我没有被选上,我可能会给自己找退路,会觉得很委屈。”
本次校长奖的竞选者是16位来自各学院的优秀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每个人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优中选优挑出来的,奖项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在杨宇轲看来,自己与那些参加过国际会议、发过四五篇C刊的“大佬”竞选者相比,硬实力并没有那么“能打”。再考虑到答辩时,表现不算特别亮眼,重要的视频展示环节也出了问题,竞选成功的希望极其渺茫。
第二天的校长奖获奖公告一出,她没有勇气打开看,而是直接把链接“甩”给了黄老师,所幸结果是好的。“我的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惊讶过后,杨宇轲觉得自己很是幸运。也许是因为自己在问答环节做了充足的准备,因此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转念一想,杨宇轲意识到,校长奖本身不仅仅是奖励,其更多会考虑到示范意义。她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校长奖获得者,你会给其他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两次“挑战杯”的成果是杨宇轲参与校长奖答辩的主要材料,她在备赛过程中一路成长,在成长中不懈追求与进步。这也许可以让大家意识到,这份荣誉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即使是小白,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长,在岁月中蜕炼成一个优秀的人。
挑战杯国赛观摩团巡展
记录期待的“小日常”
“张爱玲说‘人的记忆是会骗人的’,所以我需要一些东西来提醒自己,我究竟做过什么事情。”喜欢怀旧的杨宇轲,选择用做手帐的方式记录生活。
大学四年,她一共做了两种手账本。其中一种用来记录日常点滴。门票票根、寺庙祈福签,甚至是体检报告,杨宇轲都会收入手账本中精心保留。“当我再看那支祈福签,我能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甚至是自己的心情。”
另一种手账则用来记录学习。杨宇轲笑道,可能没有人会说学习是很快乐的,所以需要做些事情让学习不那么枯燥。于她而言,做手帐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法。
杨宇轲会将知识点认真写在手账本上,并绘上一些简单的卡通花卉作装饰。做手帐是她的兴趣所在,能够激励她坚持学习。“只要我开始做手账,可以从早上8点持续到晚上10点。但如果让我单纯看书做笔记的话,可能坚持两个小时我就会觉得很疲惫。”
闲暇时,杨宇轲也会看看英雄联盟的职业比赛。她最喜欢iG战队和选手Jackeylove。iG战队的队名意义为“不可战胜、永不屈服”,整支队伍的抗压能力与心态给杨宇轲带来诸多启示。
“电竞太真实,表现得好就有人吹捧,表现不好就会遭到抹黑。”而Jackeylove的好心态也让杨宇轲很是欣赏。她更加明白,无论顺境逆境,保持一个稳定的心态才是成长的关键。相比于“顺风取胜”,“逆风翻盘”更能让她收获成就感。
除了看电竞比赛,杨宇轲偶尔也会玩玩王者荣耀等游戏。她有两个小习惯:第一个习惯是“教育”别人。“有时候打完游戏,我会加一些不遵守游戏规则、没有团队意识的人,把他们游戏中不太文明的行为指出来,”她笑道,“不管有没有起到作用。”
第二个习惯则是鼓励操作“很菜”的队友,因为“积极的期待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杨宇轲坦言:“我其实是一个需要人鼓励才会有动力的人。”别人的鼓励会让杨宇轲感受到被期待,那她接下来要做的,便是不辜负那些期待,满怀动力,坚持成长。
不断追逐的“小确幸”
谈及自己半年来的研究生生活,杨宇轲说道:“生活不易,但所幸心态良好。”杨宇轲坦言自己是一个慢热的人,融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对她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刚入学时各种生活琐事一度让她崩溃,“那段时间我变成了一个‘吐槽帝’,身边的朋友一度要经受我不间断的吐槽和抱怨。”
更多的压力是来自心理层面的。以往崇拜的学术大佬就站在你面前,上课时恨不得把老师说的话一字一句抄下来,“但有时候也不敢跟老师交流,怕自己问的问题太蠢了,上课时举手发言都会小心翼翼。”
身边的同学也都十分优秀,“我发现很多同学口中的学术大佬和著作名字我都没有听过,每次聊天就会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太匮乏了,后悔本科没有好好看书。”
学习上带来的焦虑一度让她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甚至觉得自己根本不配做学术。每次焦虑时,杨宇轲都会在“挑战杯”的小群里跟大家吐槽,与曾经并肩作战的队友们讨论未来。
团队成员们的鼓励和肯定给了她很大的勇气和信心,她也经常与在武汉大学读研的“老战友”梁珈绮互相加油打气,互相监督看书学习。
挑战杯国赛我校参与者合照
“我觉得现在这段时间的迷茫对我来说好像回到了大一刚入学那个阶段,也许会更难,但我知道经过本科四年的磨砺,我已经比四年前的自己更加坚定和从容。我很庆幸本科阶段遇到的所有老师、同学,尤其是“挑战杯”团队的所有人,是他们给了我很多鼓励和肯定,让我更有信心面对未来三年的研究生生活。”
“挑战杯国赛那个黑色星期熬过来以后我就觉得没有什么能打败我了,我觉得我的心态还是跟之前一样,比起最后的结果,我更愿意享受充满磨难的成长的过程。研究生三年我并不希望它是一场顺风局(虽然知道它肯定不是),但我相信无论如何,我一定会逆风翻盘的。”
生活很苦,但是也存在很多“小确幸”可以支撑我们不断走下去。没有人生而为圣,但永远可以选择生而无畏。“尽管走下去,一路上,鲜花自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