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乐动网页版 - 正文

个人简介:

黄妍妍,女,汉族,共青团员,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曾获博雅丹桂奖学金、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2022-2023学年综合学分绩年级第一。获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级三等奖、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三等奖、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省级三等奖等。

本学年的第一节大学英语课上,老师幽默地将“sophomore”解释为“suffermore”,鼓励我们多去尝试,多去“suffer”。作为一名“sophomore”,我突然意识到,上一学年因为种种原因错失了很多尝试的机会。因此在这一学年,我在尝试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学海无涯,泛舟以往

本学年,学院开设了很多与新闻业务和社会实践相关的课程,从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学,到社会调查方法、摄影创作实践等。通过学习这些课程,我收获了很多实用的专业技能,在新闻编辑学、新闻写作理论与实践、影视艺术概论、舆论学、摄影创作实践等课程中取得了90分以上的成绩。

在新闻写作和新闻编辑学课堂上,我学习了不同新闻文体的写作方法,学习了报纸的编辑和排版,也在一次次训练中通过实操提高自己新闻写作的规范性。在社会调查方法课堂上,从前期文献搜索、选题确定、制作发放问卷,到从零开始学习基础统计学知识和SPSS、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和小组成员们在一次次作业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今年六月底开设的摄影创作实践课程给我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光影记忆。九天的游历和学习过程中,我们摄影实践小队在刘震老师的带领下跋山涉水,用相机记录下了旅途中美好的风物。在浦市停留期间,我们几乎每天都带着相机四处游走,在一览民风的同时,也对相机的使用和操作更加熟悉;刘震老师通过课程作业的中期检查和讲评,向我们传授新闻写作和新闻摄影的方法和技巧,也使我受益良多。

学以致用,锤炼本领

从理论走向实践,华大融媒学生记者团是我在学院以外的第二课堂。本学年我加入华大在线和电视台,成为了一名学生记者。一年的工作中,从采、写、编,到拍摄、剪辑,我将自己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校园新闻报道中,产出了20余篇稿件,参与了多个视频的制作,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在没有进入在线前,我不会想到,每一个校园热点的捕捉和发掘、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校园人物报道、每一篇具有深刻思想的博客和评论,是记者们结合时事经过个人思考提出选题,再在选题会上经由大家一起讨论,衡量选题的新闻点是否突出和报道价值是否足够,最后才能敲定的。在没有进入在线之前,我不会想到,每一篇成熟、流畅的稿件,是记者和编辑之间经过无数次的沟通、审阅和修订,甚至打破结构、退回初稿,重头再来,最后才能定稿的。在没有进入在线之前,我不会想到,看似流程并不复杂的新闻采访背后,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在这里,我见证了一篇特稿的诞生需要付诸的努力,感受到人物采访中访前准备的必要性——在没有到达实地之前,记者们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临时状况,一切的意料之外,都需要我们在不断积累和实践中练就从容应对的本领,方能不紧不慢、不慌不忙。

如今,不知不觉我已经开始了第二年的学生记者生活,从实习记者到记者、编辑,在身份转变的同时我也不禁有些感慨——大学路上,有太多让我原本觉得难以逾越的“第一步”,可当我尝试去跨越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有些事情并没有当初想象得那么困难。

以赛促学,不断成长

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原则,本学年我也积极参加各项比赛,在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广赛等比赛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备赛的过程中,我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在反复讨论、磋商、修改和打磨中完善作品,从脚本、粗剪、精剪,到成品、微调,我们在汗水中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惊喜。

第一次到演播厅进行绿幕拍摄,第一次学习矢量绘图,第一次跨学院合作,第一次写教案……在无数个第一次里,我在人潮拥挤的大街上,因为人来人往举着摄像机而汗颜;在深夜的台灯下,因为一遍遍调整素材而无奈;在繁琐的文件提交流程中,因为信息的搜集整理而无措。但正是这无数个第一次,让我在面对同样的事情时不再畏惧和犹疑。

感谢学校和学院搭建平台,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实践资源;感谢老师们悉心指导、谆谆教诲和关怀帮助;感谢我的小伙伴们,正是因为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你们的合作促进,相互学习和默默陪伴,我才能不断成长。

成果和荣誉已经成为了昨天,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我相信,每一个尝试的“第一步”,都是成长路上的一大步;我将会继续努力,以认真踏实的态度对待将来的学习和生活。

审核人:黄怡宁

上一篇: 国奖者说|李梓鸥: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下一篇: 国奖者说|蒋国亚:得道之路是困难的,但向来功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