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两点,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论文写作训练系列讲座第四讲在学院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历史本体论:事实与证据——以《历史的观念》为中心。本次讲座由黄月琴老师主持,张继木老师主讲。20级和21级硕士研究生以及部分新闻传播学院老师参与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张继木老师表示今天的讲学主要围绕《历史的观念》这本书,从历史的事实和历史的证据两个主题谈谈他的感想,希望对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启发。
张继木老师提到胡百精在山东大学开会时讲的“向史,向学,向人”三个理论研究和课程建设原则,以胡百精的《中国舆论观的近代转型及其困境》为例,告诉大家做研究想要到达一个高度必须要触及历史。张继木老师直言我们所触及到的只是历史的证据,而不是历史的事实。
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张继木
接下来他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历史的事实不是眼睛看得见,耳朵听得见的,而是通过研究出来的,张继木老师总结了它的两个特点:一是人事,包含人类的思想和动机。但并不是人类所有的“人事”都能构成历史,例如动物本性的冲动就是非历史的。二是往事,不可重现,只能在“人的心灵上重演”。历史只对过去负责,历史学家的本职是要知道过去,而不是要知道未来。张继木老师开玩笑道计划生育的预测言犹在耳,“到了2025年谁来养活中国的人民?”他直言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算命式的预测。通过这个极端例子,张继木老师强调做新闻一定要求真,要做到知道多少说多少。
张继木老师再次强调,历史不可以重演,但可以“在心灵上重演”。他以黄远生在袁世凯的机关报《亚细亚日报》上发表的“不党宣言”带我们完整地体验了一次“心灵重演”。通过《孤苦伶仃之政党内阁论》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中黄远生给袁世凯怎么检查国民党报纸的建议,暗示了黄有意为官的心理,但结果是1913年袁世凯整压二次革命后重新整理内阁,却没有黄的一席之地。可以看出,历史不讲逻辑,只讲事实。但不熟悉历史证据就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情境。
而后张老师谈到什么是历史证据,只有进入历史学家视野,才能成为证据。同时历史学家要有正确的历史知识才能去触碰历史,一定要有历史的常识才能看出历史的真正意义,才能利用好它。好比盛宣怀与外国签订的借款合同,不熟悉外国条文的逻辑是无法看出合同中隐匿的帝国主义强权意识的。
最后张继木老师分享了如何利用历史证据的两个方法:首先不要堆砌,只要关键的证据就够了,证据的使用要有度,堆砌是对证据的把握不足的表现;其次是“自我”拷问,这个陈述意味着什么?相比历史证据的真假,它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
演讲告一段落后,张继木老师就学生提问总结几个给我们的劝告,他表示文章的发表不必执念于过程,有时候是东方不亮西方亮,随意顺势而为即可,心理健康第一!谆谆教导的同时也保有了张老师一贯的风趣幽默。
至此,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论文写作训练系列第四讲圆满结束,黄月琴老师对张继木老师的讲座表达了由衷的肯定和赞扬,并预告下次讲座的主题是“量化研究方法”。